词语 |
吞言咽理 |
吞言咽理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1.谓不敢声张和申辩。 |
汉字 |
吞 |
吞的拼音 |
tūn |
吞的解释 |
吞〈动〉
(形声。从口,天声。本义咽下)
同本义
吞,咽也。--《说文》
吞舟大鱼也。--《后汉书·杜笃传》注
吞长江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与风水相吞吐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气吞万里如虎。--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又如吞炭(吞咽火炭毁嗓子);吞舌(闭口结舌不言);吞舟(吞航。吞舟之鱼,能吞舟的大鱼);吞刀刮肠(喻痛下决心,改过自新);吞牛(比喻少年气概豪迈);吞咀(吞食);吞下一条
鳝鱼
吞并,消灭掉
吞,灭也。--《广雅》
兼有吞周之意。--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
而交吞揆之
吞tūn
⒈不嚼或不细嚼,整个咽下去~咽。~下去。囫囵~枣。
⒉兼并,侵占~灭。并~。侵~。
⒊忍受,不发作忍气~声。
⒋
吞tiān 1.姓。 |
汉字 |
言 |
言的拼音 |
yán |
言的解释 |
言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同本义
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言yán
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 |
汉字 |
咽 |
咽的拼音 |
yān |
咽的解释 |
咽 yan
(形声。从口,因声。本义咽头)
同本义
咽,嗌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咽者,因也,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。”
咽,又谓之嗌,气所流通,厄要之处也。--《释名》
咽已绝。--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。注喉咙。”
佗尝行道,见有病咽塞者。--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
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--苏洵《六国论》
又如咽吭(咽喉。喻指要害处);咽塞(病名№咙梗塞,呼吸不畅)
指颈项
搤其咽。--《汉书·扬雄传》。注
咽yān咽头,它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,在鼻腔、口腔及喉腔的后方。通常与喉合称为"咽喉"。
咽(嚥)yàn将嘴里的食物吞下去~下。慢慢~。狼吞虎~。
咽yè
⒈声音哽塞呜~。哽~。~不成声。
咽yuān 1.参见"咽咽"。 |
汉字 |
理 |
理的拼音 |
lǐ |
理的解释 |
理〈动〉
(形声。从玉,里声。本义加工雕琢玉石)
同本义
理,治玉也。顺玉之文而剖析之。--《说文》
理者,成物之文也。长短大小、方圆坚脆、轻重白黑之谓理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,遂命曰和氏之璧。”--《韩非子·和氏》
郑人谓玉未理者璞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
治理;管理
不可胜理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
圣人之所在,则天下理焉。--《吕氏春秋·劝学》
夫能理三苗。--《淮南子·原道》
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贫困如故时,始复上街头理
理lǐ
⒈条纹。条理纹~。条~。有条有~。
⒉事物的原由、规律、原则~由。道~。讲~∠~合法。
⒊雕琢,加工玉石~璞(璞玉石)。〈引〉
①办,治理,管理办~。~财。~家。~农事。
②修整,整理修~。整~。~发。~书籍。
⒋答,顾~睬。答~。置之不~。
⒌注意,领会,了解~会。~解。
⒍指自然科学,特指物理学~科。~学院。数~化。
⒎
⒏
①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,也指判断和推理等的能力~性认识。
②指理智,道德丧失~性。
⒐
①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系统的知识。它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,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,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正确的~论。
②讨论,辩论是非曲直这事要~论清楚。
理lài 1.赐予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