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
更进一竿 |
拼音 |
gèng jìn yī gān |
更进一竿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更再,又;竿竹竿。又前进了一步。 |
汉字 |
更 |
更的拼音 |
ɡènɡ |
更的解释 |
更
(形声。从攴,更”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。丙声。 本义改变)
同本义
更,改也。--《说文》
更也,人皆仰之。--《论语·子张》
更爵洗。--《仪礼·大射仪》
更皮币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更姓改物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应国之称号亦更矣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。--《管子·任法》
更葬也。--《史记·晋世家》
景公欲更晏子之宅。--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
将军若能翻然改图,易迹更步,古人不难追,鄙士何足宰哉!--《三国志·吕凯传》
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,更号曰晋武公。--《史记
更gèng副词。
①再,重,又 ~上一层楼。~进一步。
②愈加,越发~加。~美好。~清楚。~受人尊敬。
更gēng
⒈改变,改动,调换~改。~动。~换。~正。变~。万象~新。
⒉经历,经过~事。道必~匈奴中。
⒊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~深人静。夜半三~。 |
汉字 |
进 |
进的拼音 |
jìn |
进的解释 |
进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隹”,象小鸟形,下面是止”(趾)。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,故用以表示前进。本义前进,与退”相对)
同本义
进,登也。--《说文》
巽为进退。--《易·说卦》
进退维谷。--《诗·大雅·桑葇》
徒衔枚而进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君子三揖而进。--《礼记·表记》
进则引之,退则策之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
进兵击秦军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以次俱进。--《资治通鉴》
水陆并进。
贼环而进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猱进鸷击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
进(適)jìn
⒈向前,跟"退"相对跃~。向前~。勇者不得独~。
⒉入,到里面去~门。~厂。~中学。
⒊收入或买入~钱。~衣服。
⒋向上移动更~一层楼。
⒌送上,奉呈~献。~酒。~言。~谏。
⒍推荐,吸取荐~。引~。吸~。
⒎旧时房院前后的层次,每一个院叫"一进"这座房屋是三~院子。
⒏
⒐
①向前发展,比原来好他已有很大的~步。
②适应时代的要求,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~步思想。
⒑
⒈闭口,不说话~若寒蝉。〈引〉关闭~门。
⒉因寒冷而哆嗦打寒~。 |
汉字 |
一 |
一的拼音 |
yī |
一的解释 |
一
(指事。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数词。大写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同本义
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天子也。”
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
一yī
⒈数目字。整数中最小的数~龙~猪。
⒉纯,专~心~意。用心~也。
⒊相同,同样~致。~模~样。
⒋全,满~如既往。~网打尽。~身是胆。
⒌又,其它,另外昆明市~名春城。
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,〈表〉稍微,短暂试~试。望~望。停~停。
⒎跟"就"呼应。
①〈表〉每逢~想到要回祖国,就归心似箭。
②〈表〉两事的时间紧接着~教就懂。~学就会。
⒏〈古〉副词。乃,竟~至此乎!
⒐〈古〉副词。
⒑〈古〉副词。一旦,一经~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
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低音"7"。
⒓
①特定~定的阶级。
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~定的成绩。
③规定,确定按~定的规章办事。
④必然共产主义~定会实现。
⒔
⒕
⒖ |
汉字 |
竿 |
竿的拼音 |
ɡān |
竿的解释 |
竿〈名〉
(形声。从竹,干声。本义竹竿)
同本义。竹子的主干
竿,竹梃也。--《说文》
籫籫竹竿。--《诗·卫风·竹竿》
禁藏母拊竿。--《管子》
竿殳之所搉毕。--张衡《西京赋》
大书一屈”字,以两竿夹揭之,走诉行御史台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立竿见影;揭竿为旗;竿木(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);竿殳(竹杖);竿首(竹竿顶端);竿头(竹竿的顶端)
通简”。竹简
不离苞苴竿牍。--《庄子·列御寇》
阳翟田望勤于竿牍……日发数十函不倦。--宋·朱彧《萍洲可谈》
竿gān竹子的主干,竹棍竹~子。钓鱼~儿。
竿gǎn 1.箭干。
竿gàn 1.衣架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