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
敦诗说礼 |
拼音 |
dūn shī shuō lǐ |
敦诗说礼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敦敦厚。诗《诗经》。诚恳地学《诗》,大力讲《礼》。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《诗经》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。 |
汉字 |
敦 |
敦的拼音 |
dūn |
敦的解释 |
敦
(形声。从攴”,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。本义投掷)
厚道。诚朴宽厚;厚重;笃实
说礼乐而敦诗书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
乞言,从求善言,可以为政者,敦使受之。--《诗·行苇·序》郑笺
尽力莫如敦笃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
敦祗恭厚。--《韩非子·难言》
乐者敦和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乃夫敦乐而无忧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敦外亲。--《汉书·鲍宣传》
又如敦雅(敦厚文雅);敦固(敦厚巩固);敦笃(敦厚笃实);敦勉(敦厚勤勉);敦至(笃实周全);敦善(敦良,敦厚善良)
厚实
使虞敦匠。╠
敦 dūn
①诚恳~请。
②姓。
【敦促】诚恳地催促。
【敦厚】忠厚。
【敦煌石窟】中国著名石窟。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。前秦建元二年(366),僧乐尊开始凿窟造象。历经隋、唐以至元代,均有所修建。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86窟,
计有壁画12万平方米,造像2415尊。壁画包括本生、佛传、经变、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;造像都是泥塑,有佛、菩萨、弟子、天王、力士等。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
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发现藏经洞后,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斯坦因、伯贤、华尔纳等外国掠夺者的大量盗窃和
破坏。建国后设立敦煌文物研究所,进行修复、保管和研究工作。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'世界遗产'名录。又名千佛洞、莫高窟。
【敦刻尔克撤退】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,英法盟军从法国向英国的一次大撤退。1940年5月,德军侵入比利时,击败英法盟军。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40万人,约有34万人
经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海港通过英吉利海峡撤至英国,避免了主要军事力量全军覆没的危险。
【敦请】诚心地邀请。
【敦实】(人或物)粗短而结实。
敦duī 1.治理,管理。 2.投掷;捶击。 3.独处貌。 4.比试。
敦duì 1.古代食器。用以盛黍﹑稷﹑稻﹑粱等。形状较多。一般为三短足,圆腹,二环耳,有盖。圈足的敦,盖上多有提柄。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。 2.指形制较大的酒器。
3.通"憝"。怨恨,怨怒。
敦dùn 1.竖。 2.同"墩"。土堆。 3.指形状似土堆的东西。
敦tún 1.布陈,屯聚。 2.古时军伍编制单位。参见"敦长"。
敦tuán 1.聚拢貌。 2.谓聚拢。 3.通"团"。圆形。参见"敦瓜"。
敦diāo 1.雕画,文饰。参见"敦弓"﹑"敦琢"。 |
汉字 |
诗 |
诗的拼音 |
shī |
诗的解释 |
诗
(形声。从言,寺声。本义诗歌)
同本义
诗言志,歌永言。--《书·舜典》
诗,志也。--《说文》
诗所以合意,歌所以咏诗也。--《国语·鲁语》
教六师,曰风,曰赋,曰比,曰典,曰雅,曰颂。--《周礼·大师》。毛诗序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
临清流而赋诗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又如诗筒(装诗稿的竹筒);诗瓢(放诗稿的瓢勺);诗友(以诗词唱和的朋友);诗虎(作成诗句的灯谜);诗流(诗的流别系统);诗案(因诗获罪的案件);诗眼(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
一个字);诗债(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);诗传(诗集);诗狱
诗shī
⒈文体名。形式很多,它是可以歌咏或朗诵的韵文。
⒉ |
汉字 |
说 |
说的拼音 |
shuō |
说的解释 |
说 shui
说服;劝说
义兴人谓为三横,而处尤剧。或说处杀虎斩蛟,实冀三横唯余其一。--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
鲰生说我曰距关,毋内诸侯,秦地可尽王也。”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又如游说;说士(游说的人);说客(游说之士);说项(本意为称道人善,后引申凡替人游说,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”);说难(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);说城(劝说举城投降);说
导(劝说开导);说辞(游说的话);说谏(劝说进谏);说调(怂恿,撺掇)
休憩;止息。通税”
说yuè
⒈〈古〉同"悦"。
说shuì
⒈说动别人,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~客。游~。
说shuō
⒈讲话,用话表达意思你~。~到做到。
⒉言论,主张学~。著书立~。
⒊批评,指责~了他几句。
⒋解释解~。一~就懂。
⒌指说合,介绍~婆家(介绍对象)。
⒍
⒎
说tuō 1.简易。参见"说唃"。 2.通"脱"。解脱;免除。 3.通"脱"。急骤。 |
汉字 |
礼 |
礼的拼音 |
lǐ |
礼的解释 |
礼
(会意。从示,从豱。豱”是行礼之器,在字中也兼表字音。本义举行仪礼,祭神求福)
同本义
秠,履也。所以事神致福也。--《说文》
脩五礼。--《虞书》。马注吉、凶、军、兵、嘉也。”
脩六礼以节民性。六礼冠、昏、丧、祭、乡、相见。--《礼记·王制》
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冠、婚、朝、聘、丧、祭、宾主、乡饮酒、军旅此之谓九礼。--《大戴礼记·本命》
邀见讲钧礼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设九宾礼于廷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
礼(秠)lǐ
⒈尊敬或客气的态度、动作~貌。敬~。
⒉适应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习俗形成的仪式、仪节典~。婚~。
⒊〈表〉庆贺或敬意的事物~物。~品。国庆献~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