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
东北易帜 |
东北易帜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,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,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,实现中国统一。同年12月29日,张学良、张作相、万福麟等发表通电,实行易帜,服从国民政府。1929年1月7日,成立了以张学良为主席的东北政务委员会。 |
汉字 |
东 |
东的拼音 |
dōnɡ |
东的解释 |
东
(会意。从木,官溥说,从日在木中。本义东方,日出的方向)
同本义
东,动也。--《说文》
东方者,动方也,万物始动生也。--《白虎通·五行》
东方木也。--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。按日所出也。从日在木中,会意。”
东君,日也。--《广雅·释天》
东邻。--《易·既济》。虞注震为东。”
东方者,阳也。--《白虎通·情性》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--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又如关东;旭日东升;东夏(指中国东部);东朝(东宫);东极(东方边远之处);东君(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);东坦(女婿);东裔(东 |
汉字 |
北 |
北的拼音 |
běi |
北的解释 |
北
方位名。与南”相对
人坐立皆面明背暗,故以背为南北之北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万物负阴而抱阳。--《老子》。王力按,山北为阴,山南为阳,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。
然则北通巫峡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沛公北向坐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北向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又如正北;西北;东北;北邙(即氓山。在河南洛阳市北。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泛指墓地);北闱(清代在顺天(今北京)的乡试称北闱”,在江宁(今南京)的乡试称南闱”。 |
汉字 |
易 |
易的拼音 |
yì |
易的解释 |
易
(象形。本义蜥易)
换,交换
寒暑易节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。--《战国策·魏策》
以大易小。
弗敢易。
易寡人之璧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楚人围宋,易子而食。--《左传·哀公八年》
移风易俗。--李斯《谏逐客书》
贵人过而见之,易之以百金,献诸朝。--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千里马篇》
又如易筋经(讲武术的书,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);易箦(换竹席。比喻行将死亡);易货(交换货物);易地(互换所处的地位;交换土地);易身(换位)
改变,更改
狱词无易。--清·方苞《
易yì
⒈好办,不费力容~。~如反掌。明白~知。简便~行。
⒉平和平~近民。
⒊改变,变换移风~俗。
⒋换,交易以物~物。国际贸~。
⒌轻视高祖(刘邦)为亭长,素~诸吏(素向来)。
⒍治,整治~田土。 |
汉字 |
帜 |
帜的拼音 |
zhì |
帜的解释 |
帜
(形声。从巾,只声。本义旗帜的通称)
同本义
帜,旌旗之属。--《说文新附》
长丈五尺、广半幅曰帜。--《墨子》
私记曰帜。--《通俗文》
拔赵帜,立汉赤帜。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树帜曰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
急挥帜。
张帜乘潮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又如帜羽(羽饰之旌旗);帜志(旗帜)
标记
缝其裾为帜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帜志(典范,标准)
帜(幟)zhì旗子旗~。别树一~。〈引〉标志,标记标~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