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
二十四旗 |
二十四旗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1.清代军队编制,将统辖的蒙族和汉族军队,分别编为蒙古军八旗和汉军八旗,与原有满族八旗,共为"二十四旗"。清昭槤《啸亭杂录.八旗之制》"其后归附日众,乃析为八。以本部所属者为满洲,蒙古部落而迁入者为蒙古,明人为汉军,合为二十四旗,制度备焉。"参阅《清文献通考.兵一》。 |
汉字 |
二 |
二的拼音 |
èr |
二的解释 |
二
(会意。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,是原始记数符号)
一加一的和
二,地之数也。从耦一,会意。古文又从弋。--《说文》
因二以济民行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虞注谓乾与坤也◇世官书以贰为之,为防奸易。”
赐也闻一以知二。--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又如二加四得六;总数为二;二府(大肠和小肠;二太爷);二形(男女两性);二难(指难兄难弟,即蔡、宋两御史);二仪(两仪。指天地、阴阳);二纪(二十四年。一纪为十二年);二
氏(释教与道教);二军(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);二南(原指《诗经》中的 |
汉字 |
十 |
十的拼音 |
shí |
十的解释 |
十
(指事。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,金文象是结绳记数,用一个结表示十◇来一点变成了一横。本义九加一的和)
同本义
十,数之具也。╠为东西,|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备矣。--《说文》
十是数之小成。--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疏
十亩之间兮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兵也者,审于地图,谋十官。--《管子·七法》
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--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
与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无一焉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又如十里长亭(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,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);十番(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);十牌(十户人家
十shí
⒈数目字~羊九牧。
⒉完全,〈表〉到达顶点~足。~全~美。~分感谢。 |
汉字 |
四 |
四的拼音 |
sì |
四的解释 |
四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。本义数目。三加一所得) 同本义
四,阴数也。四分之。--《说文》
阴数次三也。--《玉篇》
路下四亚之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。注谓乘马也。”
光被四表。--《书·尧典》
闰月定四时成岁。
良马四之--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--刘邦《大风歌》
又如四垂(四边);四梢(城镇四方边缘地方);四隅头(四方街口,四处);四柱(指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);四不拗六(少数拗不过多数);四趁(相称,各处都合适);四门(四方之门
);四鼓(四更);四知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;四
四sì数目字三~五。 |
汉字 |
旗 |
旗的拼音 |
qí |
旗的解释 |
旗〈名〉
同本义
旗,熊旗五游,以象罚星,士卒以为期。--《说文》
熊虎曰旗。--《广雅》
师都建旗。--《周礼·春官》
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。--《周礼·司常》
望其旗靡。--《曹刿论战》
泛指各种旗帜
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--贾谊《过秦论》
以为旗章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旗所以立兵也,所以利兵也,所以偃兵也。--《管子·兵法》
又如旗纛(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);旗牌(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);旗鼓(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、门户);旗头(旗手);旗麾(将旗)
表识,标志
旗qí
⒈用布、绸、纸等做成的标帜,多为长方形或方形~子。军~。国~。升~。
⒉清代初期将满族军队和成员编为八旗◇又增编蒙古八旗、汉军八旗。凡在旗籍的人统称"旗人"。又特指满族的~袍。~装。
⒊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一级,相当于县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