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求四告
词语 |
三求四告 |
三求四告的意思,词语解释 |
1.再三求告。 |
汉字 |
三 |
三的拼音 |
sān |
三的解释 |
三〈数〉
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同本义
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三sān
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 |
汉字 |
求 |
求的拼音 |
qiú |
求的解释 |
求
(《说文》以求”为裘”之古文。省衣,象形。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”。本是裘衣”的裘”。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,所以甲骨文在衣”字外加毛。表示裘衣。本义皮
衣)
裘”的古字。皮衣
乐正求。--《汉书》
姓
求 〈动〉
请求;干请;乞助
求,乞也。--《增韵》
因留怀王以求割地。--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
求救于齐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有求于我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求其能千里也。
求救于孙将军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求浼(请求;央求);求神福(祈求神灵保佑;祝福);求张良,拜
求qiú
⒈寻找,想办法得到~解。~学。寻~。精益~精。上下~索。
⒉恳请,乞助~人。~救。请~。乞~。
⒊需要需~。要~。供~相应。 |
汉字 |
四 |
四的拼音 |
sì |
四的解释 |
四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。本义数目。三加一所得) 同本义
四,阴数也。四分之。--《说文》
阴数次三也。--《玉篇》
路下四亚之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。注谓乘马也。”
光被四表。--《书·尧典》
闰月定四时成岁。
良马四之--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--刘邦《大风歌》
又如四垂(四边);四梢(城镇四方边缘地方);四隅头(四方街口,四处);四柱(指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);四不拗六(少数拗不过多数);四趁(相称,各处都合适);四门(四方之门
);四鼓(四更);四知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;四
四sì数目字三~五。 |
汉字 |
告 |
告的拼音 |
ɡào |
告的解释 |
告〈动〉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牛”,牛触人,角着横木,所以告人也。从口,从牛。本义报告,上报)
同本义
告,牛触人。角着横木,所以告人也。--《说文》
乃告太王王季文王。--《书·金滕》
告公用圭。--《易·益》
必告父母。--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
以告于乡先生君子。--《仪礼·乡射礼》
告,请也。--《尔雅·释言》
敢以告于先君。--《吕氏春秋·赞能》
敢敬告天子。--《书·康王之诰》
予誓告汝。--《书·甘誓》
诞告万方。--《书·汤诰》
不告而娶。--《列子·杨朱》
不效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
告gào
⒈用语言或文字让人知道~诉。~示。忠~(规劝)。通~。布~。
⒉检举别人,提起诉讼~发。控~。原~。被~。
⒊请求~饶。~假还乡。
⒋表明~辞。自~奋勇。
⒌宣布或表示事情状况~成。事已~终。抢险~急。前方~捷。
告jū 1.审讯定罪。 |
|
为您提供最新的汉语词典查询服务,目前收录了新华词典、现代汉语词典的所有的词语,词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和完善。
您可以输入任何词语中的部分文字或者词语,如:高,高兴,只要符合查询条件的词语都会显示出来。感谢您的使用。